這真不是您需要的服務?
安徽企業選擇認證機構時,需警惕以下常見 “陷阱”,避免認證無效、成本浪費或后續風險:
1.警惕 “無資質機構”,避免 “假認證”坑點:部分機構以很多噱頭,但未(CNCA)備案,其頒發的證書屬于 “假認證”,不被市場和監管部門認可,甚至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單。避坑:務必通過 CNCA 查詢機構是否在《境內認證機構名錄》中,任何未備案機構無論宣傳如何,堅決不選。
2.拒絕 “價格陷阱”,警惕 “形式化審核”坑點:一些機構以遠低于市場均價的價格吸引企業,實際審核流于形式(如不現場核查、簡化流程),雖能獲證,但無法真正幫助企業提升管理水平,后續若遇監管抽查或客戶復核,易因 “不達標” 被否定證書有效性。避坑:正規認證成本包含審核員工時、管理成本等,過低報價往往意味著服務縮水。可3.先了解同行業認證均價,對報價明顯偏低的機構保持警惕,簽約前明確審核流程和服務內容。
4.防范 “捆綁消費” 或 “隱性收費”坑點:部分機構前期報價看似合理,后期卻以 “資料翻譯費”“整改指導費”“證書工本費”“年度維護費” 等名義額外收費,甚至強制捆綁培訓、咨詢服務,導致總費用遠超預期。避坑:要求機構提供詳細報價單,注明所有包含服務(如監督審核、證書費用等),明確 “無額外收費” 條款,避免口頭承諾,以合同形式固定約定。
5.避開缺乏經驗的機構,避免 “整改難”坑點:審核員缺乏行業經驗(如不懂企業生產流程),對認證標準理解膚淺,審核時抓不住重點,或提出不符合實際的整改要求,導致企業反復整改卻無法通過,浪費時間和人力。避坑:選擇前詢問機構是否有同行業認證案例,要求匹配具備對應行業經驗的審核員(可核查其注冊資質)。 警惕 “證書有效期與監督脫節”坑點:部分機構只重視 “發證”,忽視后續監督審核(如 ISO 體系認證需每年 1 次監督),導致企業證書過期失效;或監督審核時隨意增加要求,變相施壓收費。避坑:確認機構的監督審核流程和周期,要求在合同中明確監督次數、費用及標準,避免 “一證了之”。如果您想要咨詢認證,歡迎隨時聯系我們!